5月14~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多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論壇,這是自“一帶一路”提出以來,中方就此召開的規格最高的國際會議。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分別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2014年11月,“一帶一路”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實踐,其內容變得更加豐滿,也為機械裝備、建筑、金融等多個行業提供了發展的機遇。
防水行業亦應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加強自身建設,積極“走出去”,打造防水行業“中國品牌”的同時,推動行業的發展進步,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一帶一路”是防水行業機遇之路
“一帶一路” 沿線有44億人口、26個國家地區、21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其中蘊含的機會不言而喻。以蒙古國為例,中國與蒙古國經濟結構差異明顯,在建筑建材、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等領域存在合作潛力,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從倡議化為行動、地區互聯互通不斷推進,兩國企業能夠在相關領域獲得更多共贏商機。
以蒙古國為例,蒙古國建設和城市發展部副部長白嘎力瑪曾在中蒙建博會的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蒙古國建筑行業快速發展,其增加值曾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未來仍有很大發展潛力,例如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計劃開展大規模住宅改造項目。她表示,蒙古國將通過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繼續支持國內建筑業發展。同時,由于目前蒙國內60%的建筑材料需要進口,歡迎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投資者對蒙建材生產加工、基礎設施等領域進行投資。
“一帶一路”上類似蒙古國這樣的國家不在少數: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甚至影響到了經濟的發展;房地產行業投資金額不斷增多,但在建筑材料、工程建設等領域卻缺乏相關經驗,亟需有資金、有實力的外國企業進入這些領域,或向其購買相應的基礎材料、購買工程服務,或是引入資本合資建廠。特別是對于防水行業來說,沿線國家市政工程、房地產開發等項目為防水行業材料輸出、施工服務、對外投資等創造了機會與市場,堪稱“機遇之路”。對于國內的防水企業而言,“一帶一路”也有助于從國外引進人才,提升企業的技術研發水平,進而推動行業的向上發展。
據悉,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2015年,我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同比增長42.6%。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防水企業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出口材料、承攬海外工程、直接投資海外等等,在“一帶一路”沿線留下了足跡。
借“一帶一路”走出去勢在必行
如今,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仍在消化期的“三期疊加”狀態,在此情形下,防水行業面臨經濟下行和產能過剩的雙重壓力,若想成功突出重圍,解決市場問題是關鍵所在。
然而,2015年1~10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連續19個月出現下滑,雖然2016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逐步回暖,房地產開發投資已經達到10萬億,總投資規模首次超過10萬億元的門檻,同比增長6.9%,住宅投資同比增長6.4%,也比2015年提高6.0%,但諸多專家表示,后續房地產開發投資仍面臨下行壓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15 年投資增速為17.02%,2016 年前三季度為17.92%,但與前幾年20%左右相比,仍處于下降的態勢。
防水行業能在近幾年得到迅猛發展,離不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和巨額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但這兩項投資的下行態勢,可以說給作為其下游產業的防水行業“當頭一棒”。房地產市場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影響防水行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說對國內的防水市場需求有極大地影響。尋找并開拓新的防水市場,是擺在行業和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
反觀國際,隨著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工業化、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帶動了大量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使得其建材產品需求量大,市場充滿了活力。同時,由于其國內缺乏足夠的建材企業、相應的生產技術,使得其建材產品出現短缺的現狀,足以吸引其他國家有關企業的目光。防水材料作為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的建材產品,在“走出去”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歷經多年的發展,我國防水行業在技術、裝備等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績,擁有了海外擴張的底氣與實力。雖然“走出去”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建材企業原有的“走出去”的模式也應隨之變化,單純的產品出口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和滿足新的經濟形勢,探尋新的海外市場開拓方式很有必要。
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和亞投行等的建立正是推進我國企業向外發展的重大利好。“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亞投行則為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的支持與保障,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的同時,更創造了大量的市場需求。可見,國家的宏觀政策也為防水企業向外發展,尋求新的市場與發展空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防水行業企業“走出去”,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可謂是勢在必行。
打鐵還需自身硬
“一帶一路”為防水企業向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政策環境,也同樣對“走出去”的防水企業提出了要求:不僅要拿出最好的產品,還需要用最好的施工,做最好的工程,服務當地民眾,促進當地發展,打造企業品牌口碑,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為此,防水企業必須提升從自身做起。“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修煉好了“內功”,才能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無往不利。
但目前,我國防水行業準入門檻較低,防水企業開遍全國各地,有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防水行業前50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僅在35%左右,所以行業內存在著許多以生產低端產品和假冒偽劣為主的中小企業。這不僅造成了市場環境的混亂,更使得行業面臨重復建設、落后產能居多、高端供給不足等問題。
“一帶一路”是防水行業向外發展的好時機,是開拓、占領海外市場難得的機遇。但如果“走出去”的企業輸出的防水產品工藝低下、質量低劣,難以達到國際相關標準,將使得建筑出現滲漏現象,影響當地民眾的生活品質與安全,同時也更會影響到我國防水產品在國外的口碑,也必將對其他企業、行業海外發展之路產生不良影響。
在防水行業素來有“三分材料,七分施工”的說法。防水工程的好壞,不僅與防水材料的品質息息相關,也與防水工程施工質量有很大關系。防水是一個精細工程,防水工人的職業技能與專業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防水工程的成敗。
但是,目前我國防水行業中存在著為數不少的無資質、有掛靠關系的低素質包工隊;部分防水企業缺少經常性、制度性、專業性的上崗操作培訓,使得施工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工程質量很難得到可靠保證。建筑滲漏不是一件小事,是影響建筑安全與壽命的大事,因而在防水施工的過程中,必須要追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不得不承認,在防水行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的今天,企業要想迅速占領海外市場的,除了需要不斷創新工藝與優化產品來適應市場變化,更需要將“工匠精神”同時注入施工技術和施工服務中,打造“不漏”的工程項目,這樣才能真正在海外穩住腳跟。
“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開拓海外市場,在輸出優質產品的同時,更要輸出服務,為國外的客戶提供從原料到維修等全流程的產品和服務。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施工作為防水行業服務的重要一環,必須要得到重視和提升。只有做好了施工,才能讓優質的產品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保證建筑的安全與質量,服務和方便當地民眾的生活。